具身智能 X 通用软体机器人技术:加速规模化应用落地

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具身智能被首次提及,引起热议。事实上早在去年,具身智能就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热点,吸引了全球科技产业巨头纷纷抢滩布局。此次亮相政府工作报告,无疑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具身智能关键技术的突破,推动“具身智能+”多场景应用落地。



当AI有了躯体

从数字世界走向现实空间的应用难题


与传统的人工智能仅存在于数字世界中不同,具身智能更强调让物理实体具有像人类一样的感知、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。而这个物理实体,则可以有多种形态,包括各式各样的机器人、机器狗,甚至汽车、无人机等。换句话说,具身智能就是有现实躯体的AI。

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,具身智能正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,在生产制造、社会服务、教育、家政等领域开始落地应用并发挥重要作用。但是,对于人类社会而言,具身智能发展的核心要义还在于融入人类工作生活场景,带来工业革命级别的生产力提升。这决定了具身智能应用的终极目标是大规模服务人类,赋能千行百业,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单一场景。


当各类具身智能体走出特定的环境,需要越来越多地面对人类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的场景与互动需求时,就不仅要拥有强大的感知与操控能力,还必须具备广泛适应性、安全性、灵活性。从这一角度看,现阶段的具身智能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,具有高度的专业化和定制化特点。比如自动驾驶、教育机器人、扫地机器人等。其规模化、商业化应用探索之路仍然十分缓慢。


图片


即便是被视为具身智能最佳形态的人形机器人,虽然由于其特殊构造,在通用性、环境适应性、交互能力等方面更具优势,但距离真正的大规模落地应用也还存在诸多挑战。比如安全性和成本便是业界公认的重点突破口。


通用软体机器人技术

具身智能规模应用“快车道”


现阶段大众所常见的具身智能体,不管通用的人形机器人,还是在工业、家庭场景中的专用机器人,普遍都是刚性形态——金属外壳加上大量电机、传感器等。而这样的躯体结构,又带来安全性、生产成本的先天性瓶颈,大大增加了规模化应用的难度。


近年来,软体机器人技术发展迅速。凭借柔软躯体,气体/液体驱动、材料科学等技术创新,具备成本低、安全互动、适应性强等优点,适合与人和环境大量互动的复杂多变场景。而这些优点,又恰恰是具身智能大规模应用的重要条件。从这一角度而言,软体机器人是具身智能规模化应用的“快车道”


作为通用软体机器人技术全球领航者,万勋科技基于底层核心技术的深耕和创新,首创了具备强大商业化能力的通用软体机器人技术——Pliabot®柔韧技术,以软材料仿生肌肉和神经元智能复刻人类肌肉柔韧特性,打造了全新仿生架构的柔韧机器人关节、模组与本体。


图片

图片


与人类神经系统高度相似,Pliabot®柔韧技术基于遍布柔韧肌肉中的底层神经元智能,贯通并支持小脑、大脑AI和云端智能,通过气压/液压驱动,构成完整的具身智能系统,实现无需复杂力传感器和视觉系统的本体自感知。同时在具身智能形态上, Pliabot®柔韧技术既能以单独肌肉或关节、单臂或双臂等形态发挥功能,又可组合各类末端执行工具及移动底盘、无人机、人形机器人、机器狗等不同载具平台。


目前,万勋科技基于Pliabot® 柔韧技术推出的多款柔韧机器人产品,能安全适应各种环境变化,可以长期在户外和极端、高危条件下,辅助人类开展各种交互类作业,已广泛应用于能源运维、应急救援、新能源服务等多个领域,创造了显著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,为具身智能拓展了更多实际应用场景。


图片


在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下,具身智能体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的终极载体。在此过程中,万勋科技将持续加大核心技术攻关,以通用软体机器人技术为具身智能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,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,加速具身智能时代到来。


Copyright © 2024 万勋科技(深圳)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